市教委主任 荆洪阳: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全市教育系统加强与京冀教育部门对接合作,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签署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五年总体框架协议、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工作对接、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等六项机制,形成目标同向、政策协调、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工作格局。市教委成立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专班,建立工作台账,定期研究调度,推动各区、各学校主动对接、同向发力。
二是交流合作更加密切。高等教育方面:推动市政府与北大、清华、北理工、北航、河北工大等高校深化合作,北大28名干部教师来津交流,选派2名高校干部赴北大实岗锻炼,启动津冀20名高校干部教师异地跟岗实践锻炼计划。组织18所在津高校赴雄安参加“百所高校雄安行”活动。天津工业大学与沧州市政府,天津医科大学与唐山市政府、河北医科大学、承德医学院分别签署合作协议。职业教育方面:举办第三届津雄职教论坛,牵头组建16个京津职教发展联盟,三省市联合共建京津冀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园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保定市政府、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天津市职业大学与雄安人力资源公司、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雄安新区三县职教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基础教育方面:三省市考试院和教科院分别签署协议,启动京津冀教育协同数字平台,开展联合教研、课程共享。我市有9个区分别与北京市6个区、河北省6个地级市教育部门签署合作协议,承接河北省100名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来津跟岗研修。
三是重点项目推动更加务实。配合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要进展,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落地静海。引导高校主动融入京津冀重大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举办“校企紧握手”系列对接会,承接京冀技术开发项目1225项,总金额约15.58亿元(其中,北京1184项,金额15.03亿元;河北71项,金额0.55亿元)。我市17所职业院校为京冀和雄安新区企业开展员工技能培训2.17万人次。落实“通武廊”“大北廊”教育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我市136所中小学幼儿园与京冀两地226所中小学幼儿园联合开展教研实践活动。推动天津一中、四中、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一园三校”与雄安新区开展合作办学。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一以贯之、善作善成的主基调,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办好系列主场活动。今年,我市轮值牵头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题工作组。本月下旬,我们将组织三地召开工作会议,签署新一轮共建协议,举行京津冀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智能供应链产业学院等揭牌仪式,发布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规划研究课题,举办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工作交流论坛。届时,也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共聚盛会。
二是加快合作办学进度。推动优质学校与京冀共建教育教学联合体,推进“通武廊”基础教育一体化。与雄安新区签订基础教育发展合作协议,推进津雄教科研一体化,共享教育教学、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优质资源,共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推动天津一中与雄县一中深化合作,加快我市“一园三校”与雄安新区(容城县幼儿园、安新县雁翎小学、容和红杰初级中学)合作办学进度,打造津雄合作的标杆学校。深入研究京津同城化的深刻内涵,加强两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协同的目标任务、方法路径,畅通“硬联通”“软联通”。
三是深化京津冀产教融合。聚焦京津冀“五群六链五廊”产业发展规划,撮合三地共建产教联合体、共同体及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研究生产教融合工作站,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契合度。加强京津冀高校创新联盟建设,扩面推广“新工科”教育改革,推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和学生交流。持续建强“双高计划”建设联盟、津雄职教发展联盟和职教改革示范园区,为雄安新区职教发展注入新理念。
四是促进京津冀科教融汇。深度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健全三省市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合力壮大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引入驻京高校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津设立分部。实施“千团千企创新计划”,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组织三地高校联合企业组建跨区域跨院校科研团队,开展联合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三地科技成果在天开园落地转化,助力写好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的“大文章”。
新华社:天津科教资源丰富,请问天津是如何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以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
市教委主任 荆洪阳:我市现有普通本科高校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14个,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各类科研平台489个(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48个、省部级科研机构441个,分布于16所高校),创新基础扎实。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京津冀“五群六链五廊”产业布局规划和我市重点产业链发展需要,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与京津冀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一是聚焦人才需求,扩面推广新工科教育。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卓有成效,获得全国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目前,天大经验已在我市高校全面推广。下一步,三省市教育部门将共同发起“京津冀扩面推广新工科教育改革倡议”,以共建、共享、共用、共管的方式,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未来工程人才,为京津冀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二是聚焦产业发展,组建人才培养联盟。瞄准京津冀产业发展需求,引导三省市高校发挥现代产业学院优势,跨校组建人才培养联盟,包括由天津科技大学会同瑞普生物等15家高校和企业牵头成立的“京津冀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联盟”,由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会同华为、麒麟、360等150余家高校和企业牵头成立的“京津冀软件人才培养联盟”,以及正在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筹建的“京津冀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联盟”等,共同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范式。
三是聚焦企业需求,开展“千团千企创新计划”。联合京津冀高校组建1000个跨区域跨院校科技创新团队,与京津冀1000余家龙头企业深度对接,校企共组“科学家+工程师”研发团队,开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项目组织和关键技术攻关。我们将在人才引育计划、硕博研究生招生指标等方面给予优秀团队倾斜支持。
四是聚焦成果转化,协同建设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目前,天开园即将公布支持政策2.0,我市将以天开园为载体,推动建设“国家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我们将大力支持高校与龙头企业、投资机构联合组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办好校企紧握手等品牌活动,吸引三省市高校更多优秀科研成果落户天开园,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
中新社:请介绍一下天津市职业大学在服务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有哪些亮点举措。
天津市职业大学副校长 杨荣敏:在天津市教育两委的领导下,以我校为代表的天津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优势,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能人才支撑,做出了天津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为。
一是输出天津职教品牌,探索跨省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天津16所中职学校与河北省71所中职学校开展“1+2”和“2+1”人才联合培养16000余人。我校在河北省威县建立了“天津市职业大学威县分校”,探索实施了全国首个跨省市“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让威县的孩子们就近就可以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提升了威县职业教育水平。去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荣获河北省教育厅、人社厅、工信厅主办的“婴幼儿保育赛”团体二等奖,《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被列入“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去年9月,这批学生已经来到我们学校,开启了高职阶段的学习生活,未来他们将会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是完善协同协作机制,打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平台。深化三地校际合作,联合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共同发起成立“京津冀‘双高’建设联盟”,举办3场高峰论坛和经验交流会,创办《京津冀双高建设资讯》电子期刊,协同引领职教改革。我校牵头组建京津冀眼视光技术和京津冀数字创意职教集团,此外,与京津冀兄弟院校共同建设全国高端装备制造(工业控制技术)、车联网、精细化工、绿色包装、视光、智慧社区养老、现代旅游饭店等7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据我了解,我市职业院校与京冀24所职业院校开展专业共建,共同举办各类技能大赛11次,为京冀职业院校培养培训职教师资4300余人,培养订单式技能人才5900余人,现代学徒制培养400余人。在25家京冀企业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为两地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3.87万人次。
三是技术服务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我校技术服务中小微企业项目60余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家河北省企业,承德市兴达涂装设备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残疾人创办并吸纳众多残疾人就业的制造型企业,公司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了瓶颈问题,就是目前国内设备最大承载量只有3吨,用户提出了需要重型悬挂机,企业一时难以满足用户需求。企业找到我校提出科研合作需求后,我校仇久安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为企业研发出我国第一台可以承载8至10吨的XD63重型悬挂输送机。目前在我校团队指导下完成了生产线的安装,正在等待国家鉴定。
人民网:请介绍一下,天津一中在助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有益的探索?未来有哪些规划?
天津市第一中学校长 杨静武:2019年1月,天津一中与河北雄县一中签订了共建协议。作为天津市第一所在基础教育领域与雄安新区进行合作共建的学校,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总体设计。科学制定《天津市第一中学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实施方案(试行版)》,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教育协同发展工作进行了总体构思,持续推进调研优化工作,不断完善协同机制。
二是强化校园治理。协助雄县一中找准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雄县一中先后5次观摩我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了解议事规则,并就依法治校实施路径进行了7场座谈会。我校派出优秀干部挂职雄县一中副校长,与当地校领导共同谋划学校管理,助推学校提升治理水平。
三是提升师资水平。开展干部跟岗学习、班主任培训、学科团队交流互访等活动,通过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师带徒等方式,有效提升雄县一中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构建学校间网络平台,打通“空中课堂”,开展“同课异构”,开放共享天津一中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多元评价系统等优质教育资源。
四是增强校园文化活力。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共同开展团队活动,通过组织共青团、少先队“手拉手”等课外活动,促进两校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共同成长。五年间,两校开展了数十次项目式互动交流,涉及教师1500余人次,学生2000余人次,实现了校园文化互通、共享。
2023年8月,双方签订了新一轮为期五年的共建协议,天津一中雄安校区正式揭牌成立。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动以下工作:
一是深化校园治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加强党团员师生共建交流,建立青年干部培养跟岗培训机制。系统梳理学校文化脉络和共建经验,修订雄安校区管理制度,细化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将校园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不断提升校园治理能力。
二是深化师资队伍建设。结合雄安校区师资队伍实际,建设干部、骨干教师交流平台,每年互派交流学习,引领“津雄”教研共同体建设,共同打造“津雄”高质量师资团队。加强雄安校区图书资源建设,组织教师共读一本书、共同进行小课题研究、共同进行课后反思等,着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三是深化课程建设。共建“五育融合”课程体系,联合在津高校、科研院所,为雄安校区引入科学教育资源,加强学科组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享天津一中科学教育课程。共建数字化教学平台,以数字化赋能提高教育质量。
四是深化人才培养。将天津一中教学评价管理办法引入雄安校区,以评价带动教学方式变革。加强学生志趣培养,推动我校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和丘成桐少年班项目向雄安校区辐射,完善创新人才发现及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国教育报:请问“通武廊”三地在推动教育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武清区教育局局长 刘洪生:“通武廊”地相连、文同脉、人相亲,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武清区教育局与北京通州、河北廊坊教育行政部门凝心聚力、务实笃行,共创资源融合,共育各类人才,共建文化精品,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走出去”精准对接,开拓教育协同发展新路径。三区市着力推动教育协同发展扩容提质,签署新一轮《“通武廊”三区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共同组建12个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及1个职教联盟、1个特教联盟、1个幼教联盟,涵盖三地63所学校,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先行示范效应逐步成形。三地互派干部教师交流学访,共建教育实习基地,联合开展“高级研修班”,选派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跟岗研修,打造引带式交流培养模式,推进区域教育协同持续纵深发展。
二是“搭平台”发挥优势,塑造教育融合发展新动能。成功举办第五届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论坛,以国家级教育交流论坛多样呈现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丰硕成果,促进“通武廊”区域合作“深融合”。举办“通武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京津冀携手共进——学前教育培训”、“通武廊”心智培育心理护航专题培训、京津冀陇协同提质“强师之师”大讲堂等系列活动,持续做深做实“通武廊”区域教育合作。承办2023年“中银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梯保养与维修赛,紧抓国家级赛事承办契机,充分发挥天津职业教育高地优势,为京津冀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三是“拓合作”共建共享,激发教育创新发展新活力。做好线上到线下的融会贯通,三区市线上线下融合开展网络研修班培训、中小学同课异构等活动45次,共计6000余名教师、1.5万名学生参与。做好教学到科研的齐头并进,建立通武廊教育科研合作联盟,教育科研互动交流活动90余次;武清区教育局与廊坊市教育局联合开展教育部心理健康课题合作研究。做好活动到文化的交流交融,联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艺体竞赛、文化经典诵读等活动100余次,参与学生2万余人,多领域、多形式、多举措促进三地教育文化共融。
津云:请问天津市职业大学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中有哪些举措和具体规划?
天津市职业大学副校长 杨荣敏:继天津市教委与雄安新区管委会签署《职业教育战略合作协议》之后,我校协同天津优质中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快速落实协议内容,通过建设联盟、召开论坛、研制职教发展规划、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将天津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雄安新区。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为新区职业教育发展把脉。牵头组建专家团队,研制《雄安新区职业教育强基提质培优引领行动计划(2021—2025年)》,规划了职教体系构建工程、专业设置优化工程等9大任务,为促进雄安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蓝图。
二是加强校际合作,提升新区职业教育水平。组建“津雄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召开三届“津雄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论坛”,分享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和办学经验,成为天津职业教育服务雄安新区的品牌活动。此外,天津第一商业学校、经济贸易学校、第一轻工业学校等3所中职学校在雄县、安新、容城三县设立协作校区,累计招生1500余人,开展各类职业培训7200余人。
三是强化技能培训,提升新区居民就创业能力。研制《职业培训资源专单》,为新区职业培训提供菜单式服务,促进当地居民再就业和创业能力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要求,深化津雄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建设。今年联盟主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召开一场论坛,举办“第四届津雄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论坛”,邀请京津冀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院校代表、企业代表等进行主旨报告,共同推进津雄两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发一套培训体系,立足雄安新区重点发展领域和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开发一套适应新区高标准建设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一个培训基地,在雄安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挂牌建设“天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基地”,面向雄安新区的企业员工、新型农民等开展学历、技能、社会、创业培训;举办一场招聘会,组织联盟内职业院校,联合为雄安新区企业组织开展一次专场招聘会,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探索一套“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推进联盟内成员单位开展合作办学,探索雄安新区中职院校与天津高职院校“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提升雄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每日新报: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在开创教育协同发展新局面方面,“通武廊”三地下一步有哪些规划和具体举措?
武清区教育局局长 刘洪生:下一步,武清区教育局将继续携手北京通州、河北廊坊教育行政部门,持续推进区域合作增项拓面、教育协同提质增效。
一是在学生成长方面,“促交流”高频对接,共拓教育协同发展新思路。持续拓宽学生五育并举协同培养渠道,宽领域、多层次、高质量提升学生科学、美育、体质等综合素养。今年以来,三地已轮流举办京津冀中小学生新年合唱音乐会、青少年百米长卷绘制活动、武术交流、科技交流等6场交流活动,参与学生1万余人。接下来计划建立通武廊三地学生交流互访机制,搭建学生互动平台,构建“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参访新模式。三地轮流举办学生“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主题邀请赛,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携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在师资培养方面,“深推进”多方汇智,打造高层次教育共同体汇集地。三地通力合作,广泛吸纳通武廊教育名师名家、大中小幼名校(园)长等优质智力资源,建立多维人才库矩阵,为资源共建共享、人才交流互派、教育教学研究、师资培养培训提供强大智力支持。持续开展京津冀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校(园)长论坛、跟岗研修、高级研修班等活动,打造三区市教育联盟框架内的名师队伍。举办“通武廊”基础教育校长论坛、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论坛等活动,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区域内学校办学品质与育人质量共同提升。
三是在校际合作方面,“强联动”合作共赢,赋能三地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通武廊教育共同体及教育联盟合作交流,建立健全轮值主席制度,统筹协调推进校际教育合作。着力推进学校管理、师资培养、资源共享、精品教研、“双师课堂”建设、艺体活动竞赛等方面开展交流协作,促进校际间共建、共享、共学、共研,为三地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